★案例评价-三个“粉刷匠”

呜帕教研组
2021-03-26


三个“粉刷匠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顾伟毅

今天是中班第一次做刷画游戏。大大的纸盒、各色颜料瓶与长短不一的画笔还有副回时穿的工作服····新投放的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。凡凡、月月、超超成为今天第一批的“工作者”。“三个粉刷匠”的故事由此开始。


镜头一:

凡凡进入刷画区,往调色盘中加了些水和颜料,捏着笔搅拌了好一会儿,始终没有上色。一不小心却将颜料溅在了手上,于是便焦急地擦拭,没想到越擦越糟,另一只手也染上了颜料。凡凡有些紧张了,用手指来回搓,既想将颜料擦去,又想把染了颜料的手藏起来,并偷偷地用眼睛关注周围的动静。这时,我微笑着对她说:“凡凡,手脏了没关系。待会儿能洗干净的。”“你怎么不刷呀?”凡凡低下头,很小声地说:“我······我不会。”“别害怕!用笔往上刷,我来帮你!”我握住凡凡的小手轻轻地往上一点,顿时有颜色了,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渐渐地小手终于脱离了我的大手,凡凡在一旁独自地刷了起来.......


镜头二:

超超一进入游戏区就大胆地拿起笔,他左画一笔,右画一笔,只一会儿就放下笔想离开刷画区。“超超,你看月月已经画了一大块了,好漂亮呀,你能行吗?”超超看了看月月的作品说:“我要比她画得更好!月月画的黄颜色的树不好看,我想画一棵彩色的树。”说完,他先取了红色和绿色的颜料盒,用笔往颜料上蘸了蘸,举起笔就往纸盒上刷。可是因为毛笔太干,毛往上翘着,尽管超超用力地刷,只是依稀可辨儿笔浅浅的痕迹。超超觉得有些不对劲,他试着将翘起的笔毛往下压,可是刚一画,笔毛又翘了起来。他又试着将笔头全部摁在纸盒上,可还是画不上。超超急了,悄悄去张望一旁的月月,顿时恍然大悟,自言自语道:“原来我忘记加水了!”超超立即将笔蘸上水,再蘸蘸颜料,大胆地往纸盒上刷,他兴奋地大声嚷嚷:“老师,你来看呀!笔头不翘了,颜色也涂上去了。”超超饶有兴趣地继续画着··.··终于超超的彩色树完成了,他好不得意。


镜头三:

月月进入刷画区就显得比较胸有成竹,她调了黄色后,便开始刷画。她尝试着刷完第一笔后,感觉并不困难。接着第二笔的速度就明显加快了,边刷边自言自语:“好黄啊!”月月一会儿左右刷、一会儿上下刷、一会儿来回刷,一会儿又钻在纸盒的底部刷。刷着刷着纸盒上的颜料水不停地往下淌,还冒出一个个小泡泡。可月月却始终没发现。“哪来的水呀?怎么还会冒泡泡?真有趣!”我在一旁故意好奇地提间。月月停下了手中的笔,左看右瞧。忽然她用笔尖对准泡泡,戳了一下,泡泡破了,月月乐了。一个、两个,所有的泡泡都被月月戳破了。她又自言自语道:“哎?这么多水该怎么办?要是有抹布擦干就好了!”小姑娘又忙碌着去找抹布了......


了解孩子是教师指导行为的依据。我们不仅应了解儿童的认知背景,还需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征。因为儿童的意义建构是个体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我在活动中发现:幼儿的建构不仅来自与材料和教师的互动,同时因为年龄、能力、兴趣的相仿,同伴间的互动也是儿童建构的有效资源。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策略,关注与促进儿童间的互动。

我们常常纵向地观察同一个孩子,而此次我却采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,平行观察了同一游戏组的三个孩子。这并不是为了进行幼儿水平比较。而是以群体背景为参照物,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特征,为教育策略提供依据。三个个性风貌迥然不同的孩子,对教师指导的适宜性提出了专业上的要求。对凡凡的鼓励和扶持;对超超的设问和激将;对月月的肯定及置疑,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现场指导的价值。但我明白对儿童的引导远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达到尽善尽美,教师应充满情感地支持每一个孩子,顺应不同特点的发展需要。

在解读孩子的过程中,我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断的提升。孩子是我成长的背景和支持,孩子的发展是我永远的追求!



分享